哪些因素會導致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是指產后6周內第一次發病(既往無精神障礙病史),以情感持續低落為基本特征的一組精神障礙,可伴有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及軀體癥狀。產婦常表現為憂郁,情緒不穩定。易激怒,焦慮,失眠和疲勞等。通常開始于產后第3天或第4天,一般于1-2 d后緩解,并可能在產后最初幾周復發。
2010年調查結果顯示,產后抑郁在發展中國家發病率為10%~15%,在發達國家為40%。產后抑郁不僅危害產婦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睦,還對嬰兒發育,情感認知等產生極大的影響,嚴重產婦有自殺和殺害新生兒的傾向。產婦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下面我們就可能會造成產婦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為大家綜述如下。
一、生物學因素
1.基因與遺傳因素
國外研究報道既往有抑郁病史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25%-50%,若再次懷孕其復發率為50%-75%。Fony等研究表明,產后4周內發生產后抑郁與遺傳因素有相關性,國外學者提出[引,不同基因之間相互關系的復雜性導致產后抑郁。研究發現有三個類型的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與產后抑郁有相關性,它們是中樞神經系統單胺相關的基因,促炎細胞因子、和大腦神經肽。
2.軀體因素
何英等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疾病者,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國外研究者發現,妊娠期肥胖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同時產后肥胖也是產后抑郁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產婦的睡眠質量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存在相關性,睡眠質量差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
3.激素水平因素
產婦在分娩前后孕酮、雌激素、皮質醇、催乳素、甲狀腺素等水平變化很大,這些有神經活性的激素水平變化可能與產后情緒變化有關。①雌激素具有多種神經調節功能,它通過調節5一羥色胺及一些信息而發揮抗抑郁作用。產后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一方面降低了5一羥色胺的活性,使敏感的產婦產生抑郁情緒;另一方面,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多巴胺受體出現超敏狀態,也可導致產婦發生心境障礙。②孕激素能調節許多神經遞質系統,如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多巴胺神經元及γ一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分娩后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造成抑制神經沖動不足,多巴胺功能亢進,產生抑郁情緒。③催乳素能影響多巴胺的活動并改變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研究發現,患有產后抑郁產婦血清催乳素水平高于正常產婦,故推測產后催乳素水平持續升高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存在相關性。④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水平與產后抑郁的關系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國外學者研究發現(B]。妊娠晚期血清CRH水平高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產后抑郁癥狀較明顯。同時,受到良好家庭支持的產婦,妊娠期CRH升高水平低于沒有受到家庭支持的產婦。但Rich—Edward等研究卻發現妊娠期間CRH升高,并未增加產婦產后抑郁的風險,但患有產前抑郁的產婦CRH水平高于未患產前抑郁的產婦。另外有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妊娠中期CRH水平升高不會增加產后抑郁的風險。因此,對于該激素與產后抑郁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⑤甲狀腺激素:在調節情緒方面有重要作用,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和血清游離甲狀腺素水平降低是產后抑郁發生的危險因素。⑥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妊娠期間促進催產素的釋放,提高血漿催產素濃度可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
4.其他生物學因素
研究發現,高齡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分析原因是由于高齡產婦自身機體條件相對較差,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進而使產婦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同時高齡產婦分娩緊張,增加了分娩難度,從而成為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有學者研究發現,不同的分娩方式對產后抑郁的發生也有明顯影響,剖宮產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是陰道分娩的6.82倍。也有研究者發現,分娩季節對產后抑郁的發生也有影響,冬季分娩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高。
二、心理學因素
心理學家認為,婦女在妊娠期和產后均有暫時性的情感退化現象,例如情感脆弱,依賴性增強等。分娩結束后產婦需要從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不適、痛苦、焦慮中恢復,需要接納家庭新成員,這一過程稱為產褥期心理調適。研究發現,產婦的人格類型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具有相關性,“憂郁型”性格產婦。如性格內向、以自我為中心、敏感、情緒不穩定等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成功實施和完成某個行為目標或應付某種困難情境能力的信念。俞微等研究發現,產婦自我效能感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呈負相關。產婦妊娠期間心理狀態是產后抑郁的重要預測因子,妊娠期間焦慮、心理壓力大、發生的不良事件多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較高。
三、社會學因素
1.家庭關系 研究發現,夫妻關系不融洽和婆媳關系緊張是中國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產褥期婦女最想得到支持和理解也來源于丈夫。
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也稱社會關系網,指人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所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有學者通過對臺灣移民產婦產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發現,社會支持、社會態度與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呈負相關,產后早期給予產婦良好的社會支持能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
3.文化程度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文化程度低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原因在于文化程度低的產婦自覺獲取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較差。缺乏孕產期生理衛生常識。從而無目的地擔心憂慮較多,進而發展成為產后抑郁。但國內學者研究卻發現,文化程度較高的產婦(特別是知識女性),產后抑郁發病率較高,原因是由于知識女性工作競爭壓力大,產后擔心失去工作或晉升機會,同時擔心孩子撫養問題,故產后抑郁發病率較高。分析兩者研究結論可能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致。
4.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呈負相關。家庭收入低的產婦由于擔心孩子出生帶來的經濟負擔或沉重的醫療費用。故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
5.新生兒因素 研究發現,不良的妊娠結局,如胎兒畸形、新生兒死亡等是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對于新生兒性別,在國內之前的研究發現,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生女孩的產婦,由于受到家庭給予的壓力、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支持,產后抑郁發生率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新生兒的性別已不再是產后抑郁的主要誘發因素。
主要內容摘自文獻《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及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