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西老院長石應康自殺辭世談心理健康
健康由四個“維度”組成,包括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其中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載體,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條件和保證。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適應和道德,它們共同構成健康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 心理健康
指一個人社會適應良好,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符合社會行為與道德規范。綜合國內外學者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其包括五個特征: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適應能力、健全的人格。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標準對于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標準,而且為我們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發展方向。
2. 心理疾病
指由于各種因素,使一個人適應不良,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范軌道和狀態。多數人在一生中,會時而越過這個界限,成為異常狀態;時而又返回去,恢復為正常狀態。
3.心理亞健康
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處于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情緒低落、功能與適應能力減退,但不符合心理學有關心理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
4. 人格問題
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格稱為正常人格;適應不良的人格稱為不良人格;有社會功能障礙或與社會發生沖突的人格稱為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指在沒有認知障礙或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個體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
(二)心理健康的特點
1.相對性: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與人們所處的環境、時代、年齡、文化背景等有關。
2.動態性:心理健康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心理健康水平會隨著個體的成長、環境的改變、經驗的積累及自我的變化而發展變化。
3.連續性: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并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而是呈一種連續甚至交叉的狀態。從健康的心理再到嚴重的心理疾病,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漸進的連續體。
4.可逆性:心理健康具有可逆性,一個人出現了心理困擾、心理矛盾,如果能及時調整情緒、改變認知、糾正不良行為,則很快會解除煩惱,恢復心理平衡。反之,如果不注意心理健康,則心理健康水平就會下降,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至關重要。定期心理體檢是了解個體當下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個體可以用一些情緒類的詞語例如緊張、郁悶、憤怒等表達自己的心情,但這遠不是衡量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準確方法。通過專業的心理評估,個體可以清楚了解目前心理水平及其程度,也為未來心理健康水平恢復與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2、對于心理亞健康或一般心理問題,個體通過系統性、多維度的心理健康促進方式既可恢復健康。例如,音樂治療可以幫助您緩解身心不適促進身心健康,冥想治療可以幫助您改變意識形式,通過深度寧靜狀態增強自我認知和良好狀態,認知情緒訓練可以幫助您提升抗壓抗挫能力,輕松應對壓力與挫折。
3、對于中度或重度心理問題,個體除了運用心理健康促進方式外,還需要求助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更有針對性的解決自身心理問題,從而重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