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龍: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和慢性胃腸疾病

陳玉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國內知名醫學消化內科心身疾病專家。
陳玉龍教授在第14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心身疾病專場中,倡議成立消化心身疾病協作組。為什么要成立協作組?教授提到了近些年來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的現狀:目前在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中,50%~70%的就診目的是解決癥狀,且其中多數為功能性胃腸病(FGID)患者,但在傳統的消化科思維模式所指導下的傳統藥物治療效果很差。歐美消化科醫生已推薦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效果不佳的FGID患者使用三環類抗抑郁藥,而我國學者中也已有先驅者試行將精神心理治療與傳統消化科治療結合用于難治性FGID患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鑒于上述現狀,陳教授希望心身疾病的治療能與國際消化心身疾病領域的前沿接軌,并不斷吸納新生力量,逐步推動我國消化心身疾病診治的發展。
先進的客觀檢查手段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真實
唯檢查、輕經驗,是醫學教育值得重視的重大問題。
唯檢查、輕經驗,是醫學教育值得重視的重大問題。
陳教授的心身觀——消化道某些疾病理論將面臨的挑戰
案例1兩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1例嚴重燒心,甚至影響正常工作,但24h食管pH值檢測僅示極其輕微的反流,內鏡檢查正常;另1例偶爾輕度燒心,因吞咽困難入院,24h食管pH值檢測示嚴重反流,內鏡檢查示食管狹窄、巴雷特(Barrett)食管、癌前狀態。
案例2一嚴重腹痛患者,因疼痛接受闌尾、子宮、膽囊切除等多次手術,術后各項檢查均正常,但仍反復訴腹痛。曾經歷重大應激事件后出現健忘、無助及難以控制的全身癥狀,并服用麻醉藥。后因軀體癥狀被診斷為焦慮抑郁引起的腹痛,經抗抑郁焦慮而獲得臨床治愈。
目前存在兩個易混淆的概念:疾患(illness),指有嚴重、實在的主觀感受痛苦,客觀檢查無陽性發現;或雖有陽性發現卻無法解釋現有癥狀及行為異常。多與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有關,可稱為“心身癥”。疾病(disease),指既有臨床癥狀,又有與之相符合的各種客觀檢查證據(病理學和其他輔助檢查)。久治不愈也可伴心理障礙,可稱為“心身病”。

上述兩個案例反映了目前醫學模式的問題。臨床工作者必須重視“疾患”和“疾病”兩種概念,因為這涉及兩種不同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和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和不同的治療效果。
也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單純生物醫學模式
與生物醫學模式相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除考慮生物理化因素的致病作用,還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所帶來的影響。在治療生物理化疾病的同時,還重視心理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療。但在前者100多年的慣性思維下,臨床工作者一時難以接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心身疾病是整體的多系統疾病,需要整體診治。無論是疾病還是疾患,找到病因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多數復雜癥狀、屬于真正重大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只是少數,盡管如此也要心身同診、同治,以免漏診重大疾病。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可作為“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小醫生轉變為“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大師這一轉變的催化劑,而心身協作組就是培養大師級醫生的最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