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其:心身同治腸胃病
導讀:你知道嗎?腸胃可是我們情緒變化的晴雨表呢。生活中,我們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多吃一碗飯;而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發出“沒心思吃飯”、“氣都氣飽了”等牢騷。由此可見情緒變化和腸胃關系可不一般,而在腸胃病的治療中,更是要注重調節情志,以提高療效。今天就為大家分享王慶其教授關于腸胃病心身同治的專訪節選。
王慶其,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師承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醫內科臨床40余年,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心身疾病及其他內科疑難雜癥等,積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正文內容:
一個人有沒有胃病,舌頭就能告訴你。
“舌頭和腸胃是相通的。相比切脈,我認為在臨床上,望舌對脾胃病的診治更有用。”68歲的王慶其對付各色腸胃病已有近40年,望舌的苔色和舌色,便可以辨明病證的寒熱虛實和邪正相爭的態勢。
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之說。比如說,舌苔厚膩,中醫認為脾胃濕邪內蘊。從現代醫學來說,可以認為這是胃炎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舌炎。又如,一個長期膩苔的患者如果出現剝苔,持續不退,可能說明疾病從慢性胃炎轉化為萎縮性胃炎;如果舌苔進一步減少,或呈現質紅少苔,可能說明萎縮性胃炎進一步加重;如果出現舌中有明顯的裂紋,說明其胃病病史經年;舌或舌下有淤斑、淤點,患者可能長期有胃痛;經過治療后,舌質轉成淡紅潤澤并生出薄白苔,說明病情逐漸好轉,為向愈之候。
“可以這么說,如果隨機抽十個人做檢查,有七八個人有胃炎,或者曾經得過胃炎。”王慶說,選擇脾胃病作為自己的臨床研究重點,是因為此病發生率高,且相比西醫對于急性胃腸病的快速見效,中醫治療慢性脾胃病療效確鑿,獨具特色。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不把胃脹、胃痛當一回事。“偶爾一兩次沒什么大礙,但時常胃脹、胃痛的人就需要注意。有四種總被人忽視的‘胃不適’容易變成胃癌,包括胃潰瘍的潰瘍面大于兩厘米,多發性胃息肉、胃腺瘤,萎縮性胃炎出現嚴重‘腸化’或‘異型增生’。”
作為上海市名中醫的王慶其并不排斥西醫療法,他認為中西醫在治療腸胃病時各有長處,不過,除了藥物治療,心身同治才是治本之法,“腸胃是情緒變化的晴雨表,情緒對腸胃的影響不容小覷。”
情緒影響胃腸
在上海市岳陽醫院的胃腸門診中,胃食管反流病、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常見的。究其原因,王慶其認為離不開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這兩個老話題。
“民以食為天。人總有貪欲,好吃的菜不肯放。年紀大的人總覺得浪費可惜,經常硬吃。這都是問題。加上現代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快、飲食沒規律。一會兒兩點吃午飯,一會兒晚上十點吃晚飯、吃夜宵,使胃的節律被打亂了。”
此外,王慶其認為“心情”也與胃腸病息息相關。他發現,就診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六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尤其與胃腸病的關系更為密切。
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胃腸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多數情況下,大腦的情緒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狀態,但也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胃腸道的喜怒哀樂會反過來影響大腦。具有焦慮、緊張、憂郁、恐懼、惱怒、情緒不穩定等神經質個性特征的人,是潰瘍病、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易患人群。
王慶其曾經指導博士研究生對510例確診為胃腸病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進行了流行病調研,結果有200例患者存在著焦慮、抑郁、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等情緒癥狀,胃腸病變的程度與情志因素呈顯著性相關。中醫古代文獻中有“脾主思”的記載,與臨床實際頗為契合。
因此,治療脾胃病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應該心身同治,即心理疏導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治脾胃以安五臟
按照王慶其的經驗,治療脾胃病必須辨證、辨體、辨病三者相結合。
辨證施治,即通過審證求因,采用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方法,立方遣藥。例如治療慢性胃炎經過辨證分為膽胃不和(用黃芩、半夏、竹茹、枳殼、枳實、青蒿等)、肝胃不和(用柴胡、枳殼、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枸橘李、木香等)、肝郁脾虛(用柴胡、白術、白芍、當歸、茯苓、郁金、枳殼、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等)、脾胃虛弱(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甘草、木香、枳殼實、柴胡、大棗等)、氣滯血淤(用柴胡、赤白芍、枳殼、川芎、川楝子、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制香附、郁金、烏藥等)等證候,根據辨證來用藥,治療更有針對性,可以提高療效。
辨體論治,即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制定治療方法。王慶其將體質分為六類,陰虛體質用養陰補精法,陽虛體質用溫陽補氣法,氣郁體質用理氣解郁法,淤血體質用活血行淤法,痰濕體質用除濕化痰法,過敏體質用養血祛風法等。
辨病施治,是參考西醫的病理診斷結果,作為中醫辨證的延伸和補充。例如伴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或Barrett食管者,選用蛇舌草、藤梨根、蛇六谷、野葡萄藤、半枝蓮、石見穿、莪術、三棱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選用蛇舌草、蒲公英、芙蓉葉、黃連、黃芩、丹參、紅花等;伴有糜爛性胃炎者選用芙蓉葉、甘松、薏苡仁、黃連、連翹、砂蔻仁、制大黃、蘇梗、白及等;伴有萎縮性胃炎者選用黨參、白術、茯苓、當歸、丹參、甘草等;伴膽汁反流者選用竹茹、制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胃酸反流加海螵蛸、煅瓦楞等;“干胃”、胃酸不足者選用黃精、沙參、木瓜、烏梅、生山楂、白芍、山茱萸、麥冬、石斛等。
“臨床治療思路應該多元化。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人體五臟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治療脾胃病,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脾胃本身,可以從五臟論治脾胃。”王慶其說,從五臟治療胃腸病,可以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病,提高療效。
換言之,胃腸病治療要從全局考慮,而對于各種臟腑疑難雜癥的治療則要注重調理脾胃的重要性。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和則五臟安和,脾胃不和百病乃生。
王慶其常以培土生金法治療慢性咳喘病,以健脾疏肝法治療土壅木郁的肝病,以扶助中氣法治療慢性腎病,以健脾化濕法治療痰濁蒙蔽心絡的心絞痛等。
對于惡性腫瘤患者,他不主張貿然攻伐,當先補養胃氣,他說“有形之腫瘤不能速除,無形的胃氣當先扶助”,“留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中醫治病原則不外扶正和祛邪,其中扶正為本,祛邪也為了安正,而扶正中扶助脾胃之氣尤其重要,最有效的方劑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
逆轉萎縮性胃炎
王慶其介紹,臨床上慢性胃炎中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最高,其病程長,常遷延不愈,部分嚴重者可能有癌變傾向。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自覺癥狀與胃鏡病理變化往往不成正比,有人自覺病情較重而胃鏡報告并未如病者感覺的那么嚴重,而部分萎縮性胃炎已發展至胃癌前病變,自覺癥狀一般,甚至無任何胃病的癥狀。過去醫學界認為萎縮的胃黏膜,或發展至腸腺化生者,其病理變化難以逆轉,而近年來通過中醫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多數報告認為,上述胃黏膜的病理變化用中醫藥來治療是可以逆轉的。
王慶其主張用絡脈理論辨治萎縮性胃炎,可以提高療效。在人體經絡系統中,絡脈是聯系機體表里內外的支絡,陽絡淺而在外,陰絡深而在內。王慶其認為,初病由陽絡漸入經脈、臟腑,久病則由臟腑漸入陰絡。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久病,由臟腑漸入陰絡。這也就是《臨證指南醫案》提出的“久病入絡”的著名論點。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多見虛實兼夾,故治療當通補兼施。如絡氣郁滯者,表現為胃脹氣滯噯氣等,治宜理氣通絡;絡脈絀急者,表現為胃脘拘急疼痛等,治宜緩急和中;絡脈淤阻者,表現為胃脘隱隱作痛等,治宜化淤通絡;熱毒滯絡者,胃黏膜表現為色紅充血、舌紅苔黃等,治宜清熱通絡;寒凝絡脈者,表現為畏寒肢冷、胃痛隱隱、遇寒痛緩等,治宜溫中散寒;絡息成積者,胃黏膜表現為腸腺化生、息肉增生、異型增生、胃癌等,治宜消癓散積通絡;絡虛不榮者,胃黏膜表現為腺體萎縮、紅白相間、以白為主,治療應當補氣補血,養榮通絡。
實踐證明,用絡脈理論指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癥狀,而且可以修復病理損傷,對萎縮性胃炎常見的“萎縮”、“腸腺化生”、“異型增生”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或修復,療效較滿意。
現代中醫衷中參西
王慶其出生于上海嘉定六世中醫之家,后又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他推崇中醫對于胃腸病的療效,也支持臨床結合西醫療法。用他的話說,“現代中醫應該‘衷中參西’。”
王慶其說,治療胃病,中西醫各有優勢,而對于急性胃炎,西醫更占優勢。“急性胃炎,都是又痛又吐又拉肚子。西醫直接打點滴,下去馬上就能控制。中醫,要一個星期,病人哪受得了。”
再比如,幽門螺旋桿菌,同樣也是西醫更有優勢,一般服用抗菌素就能很快得到治療。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吃過兩三次抗菌素依舊是陽性,這可能是產生了耐藥性。“這部分人中醫就要想辦法了,因為抗菌素不能多吃。”
王慶其說,相比急性胃病,中醫在慢性胃病領域比西醫更好些。例如,胃食管反流病、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這三種門診最常見的胃病,西醫也缺少良好的辦法控制,中醫藥就可以發揮優勢,以此為切入點。
“我經常講,21世紀的中醫如果不掌握必要的西方醫學知識和技術是很難滿足病人的需要,即便是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這樣的名醫,到了現在這個年代,也必須掌握必要的西醫知識,否則沒辦法面對現實。” 王慶其說。
小編有話說:不論是腸胃病,還是其它疾病,都要遵循心身同治的原理。畢竟,身心一體,均是互相影響的。小編還想說,如果我們能在早期,保持平衡的心身狀態,就能將疾病扼殺在搖籃狀態,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啊。所以,從現在起開始“強身健心”吧!

王慶其,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師承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醫內科臨床40余年,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心身疾病及其他內科疑難雜癥等,積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正文內容:
一個人有沒有胃病,舌頭就能告訴你。
“舌頭和腸胃是相通的。相比切脈,我認為在臨床上,望舌對脾胃病的診治更有用。”68歲的王慶其對付各色腸胃病已有近40年,望舌的苔色和舌色,便可以辨明病證的寒熱虛實和邪正相爭的態勢。
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之說。比如說,舌苔厚膩,中醫認為脾胃濕邪內蘊。從現代醫學來說,可以認為這是胃炎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舌炎。又如,一個長期膩苔的患者如果出現剝苔,持續不退,可能說明疾病從慢性胃炎轉化為萎縮性胃炎;如果舌苔進一步減少,或呈現質紅少苔,可能說明萎縮性胃炎進一步加重;如果出現舌中有明顯的裂紋,說明其胃病病史經年;舌或舌下有淤斑、淤點,患者可能長期有胃痛;經過治療后,舌質轉成淡紅潤澤并生出薄白苔,說明病情逐漸好轉,為向愈之候。
“可以這么說,如果隨機抽十個人做檢查,有七八個人有胃炎,或者曾經得過胃炎。”王慶說,選擇脾胃病作為自己的臨床研究重點,是因為此病發生率高,且相比西醫對于急性胃腸病的快速見效,中醫治療慢性脾胃病療效確鑿,獨具特色。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不把胃脹、胃痛當一回事。“偶爾一兩次沒什么大礙,但時常胃脹、胃痛的人就需要注意。有四種總被人忽視的‘胃不適’容易變成胃癌,包括胃潰瘍的潰瘍面大于兩厘米,多發性胃息肉、胃腺瘤,萎縮性胃炎出現嚴重‘腸化’或‘異型增生’。”
作為上海市名中醫的王慶其并不排斥西醫療法,他認為中西醫在治療腸胃病時各有長處,不過,除了藥物治療,心身同治才是治本之法,“腸胃是情緒變化的晴雨表,情緒對腸胃的影響不容小覷。”

情緒影響胃腸
在上海市岳陽醫院的胃腸門診中,胃食管反流病、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常見的。究其原因,王慶其認為離不開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這兩個老話題。
“民以食為天。人總有貪欲,好吃的菜不肯放。年紀大的人總覺得浪費可惜,經常硬吃。這都是問題。加上現代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快、飲食沒規律。一會兒兩點吃午飯,一會兒晚上十點吃晚飯、吃夜宵,使胃的節律被打亂了。”
此外,王慶其認為“心情”也與胃腸病息息相關。他發現,就診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六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尤其與胃腸病的關系更為密切。
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胃腸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多數情況下,大腦的情緒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狀態,但也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胃腸道的喜怒哀樂會反過來影響大腦。具有焦慮、緊張、憂郁、恐懼、惱怒、情緒不穩定等神經質個性特征的人,是潰瘍病、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易患人群。
王慶其曾經指導博士研究生對510例確診為胃腸病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進行了流行病調研,結果有200例患者存在著焦慮、抑郁、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等情緒癥狀,胃腸病變的程度與情志因素呈顯著性相關。中醫古代文獻中有“脾主思”的記載,與臨床實際頗為契合。
因此,治療脾胃病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應該心身同治,即心理疏導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治脾胃以安五臟
按照王慶其的經驗,治療脾胃病必須辨證、辨體、辨病三者相結合。
辨證施治,即通過審證求因,采用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方法,立方遣藥。例如治療慢性胃炎經過辨證分為膽胃不和(用黃芩、半夏、竹茹、枳殼、枳實、青蒿等)、肝胃不和(用柴胡、枳殼、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枸橘李、木香等)、肝郁脾虛(用柴胡、白術、白芍、當歸、茯苓、郁金、枳殼、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等)、脾胃虛弱(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甘草、木香、枳殼實、柴胡、大棗等)、氣滯血淤(用柴胡、赤白芍、枳殼、川芎、川楝子、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制香附、郁金、烏藥等)等證候,根據辨證來用藥,治療更有針對性,可以提高療效。
辨體論治,即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制定治療方法。王慶其將體質分為六類,陰虛體質用養陰補精法,陽虛體質用溫陽補氣法,氣郁體質用理氣解郁法,淤血體質用活血行淤法,痰濕體質用除濕化痰法,過敏體質用養血祛風法等。
辨病施治,是參考西醫的病理診斷結果,作為中醫辨證的延伸和補充。例如伴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或Barrett食管者,選用蛇舌草、藤梨根、蛇六谷、野葡萄藤、半枝蓮、石見穿、莪術、三棱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選用蛇舌草、蒲公英、芙蓉葉、黃連、黃芩、丹參、紅花等;伴有糜爛性胃炎者選用芙蓉葉、甘松、薏苡仁、黃連、連翹、砂蔻仁、制大黃、蘇梗、白及等;伴有萎縮性胃炎者選用黨參、白術、茯苓、當歸、丹參、甘草等;伴膽汁反流者選用竹茹、制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胃酸反流加海螵蛸、煅瓦楞等;“干胃”、胃酸不足者選用黃精、沙參、木瓜、烏梅、生山楂、白芍、山茱萸、麥冬、石斛等。
“臨床治療思路應該多元化。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人體五臟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治療脾胃病,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脾胃本身,可以從五臟論治脾胃。”王慶其說,從五臟治療胃腸病,可以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病,提高療效。
換言之,胃腸病治療要從全局考慮,而對于各種臟腑疑難雜癥的治療則要注重調理脾胃的重要性。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和則五臟安和,脾胃不和百病乃生。
王慶其常以培土生金法治療慢性咳喘病,以健脾疏肝法治療土壅木郁的肝病,以扶助中氣法治療慢性腎病,以健脾化濕法治療痰濁蒙蔽心絡的心絞痛等。
對于惡性腫瘤患者,他不主張貿然攻伐,當先補養胃氣,他說“有形之腫瘤不能速除,無形的胃氣當先扶助”,“留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中醫治病原則不外扶正和祛邪,其中扶正為本,祛邪也為了安正,而扶正中扶助脾胃之氣尤其重要,最有效的方劑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

逆轉萎縮性胃炎
王慶其介紹,臨床上慢性胃炎中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率最高,其病程長,常遷延不愈,部分嚴重者可能有癌變傾向。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自覺癥狀與胃鏡病理變化往往不成正比,有人自覺病情較重而胃鏡報告并未如病者感覺的那么嚴重,而部分萎縮性胃炎已發展至胃癌前病變,自覺癥狀一般,甚至無任何胃病的癥狀。過去醫學界認為萎縮的胃黏膜,或發展至腸腺化生者,其病理變化難以逆轉,而近年來通過中醫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多數報告認為,上述胃黏膜的病理變化用中醫藥來治療是可以逆轉的。
王慶其主張用絡脈理論辨治萎縮性胃炎,可以提高療效。在人體經絡系統中,絡脈是聯系機體表里內外的支絡,陽絡淺而在外,陰絡深而在內。王慶其認為,初病由陽絡漸入經脈、臟腑,久病則由臟腑漸入陰絡。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久病,由臟腑漸入陰絡。這也就是《臨證指南醫案》提出的“久病入絡”的著名論點。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多見虛實兼夾,故治療當通補兼施。如絡氣郁滯者,表現為胃脹氣滯噯氣等,治宜理氣通絡;絡脈絀急者,表現為胃脘拘急疼痛等,治宜緩急和中;絡脈淤阻者,表現為胃脘隱隱作痛等,治宜化淤通絡;熱毒滯絡者,胃黏膜表現為色紅充血、舌紅苔黃等,治宜清熱通絡;寒凝絡脈者,表現為畏寒肢冷、胃痛隱隱、遇寒痛緩等,治宜溫中散寒;絡息成積者,胃黏膜表現為腸腺化生、息肉增生、異型增生、胃癌等,治宜消癓散積通絡;絡虛不榮者,胃黏膜表現為腺體萎縮、紅白相間、以白為主,治療應當補氣補血,養榮通絡。
實踐證明,用絡脈理論指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癥狀,而且可以修復病理損傷,對萎縮性胃炎常見的“萎縮”、“腸腺化生”、“異型增生”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或修復,療效較滿意。

現代中醫衷中參西
王慶其出生于上海嘉定六世中醫之家,后又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他推崇中醫對于胃腸病的療效,也支持臨床結合西醫療法。用他的話說,“現代中醫應該‘衷中參西’。”
王慶其說,治療胃病,中西醫各有優勢,而對于急性胃炎,西醫更占優勢。“急性胃炎,都是又痛又吐又拉肚子。西醫直接打點滴,下去馬上就能控制。中醫,要一個星期,病人哪受得了。”
再比如,幽門螺旋桿菌,同樣也是西醫更有優勢,一般服用抗菌素就能很快得到治療。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吃過兩三次抗菌素依舊是陽性,這可能是產生了耐藥性。“這部分人中醫就要想辦法了,因為抗菌素不能多吃。”
王慶其說,相比急性胃病,中醫在慢性胃病領域比西醫更好些。例如,胃食管反流病、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這三種門診最常見的胃病,西醫也缺少良好的辦法控制,中醫藥就可以發揮優勢,以此為切入點。
“我經常講,21世紀的中醫如果不掌握必要的西方醫學知識和技術是很難滿足病人的需要,即便是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這樣的名醫,到了現在這個年代,也必須掌握必要的西醫知識,否則沒辦法面對現實。” 王慶其說。
小編有話說:不論是腸胃病,還是其它疾病,都要遵循心身同治的原理。畢竟,身心一體,均是互相影響的。小編還想說,如果我們能在早期,保持平衡的心身狀態,就能將疾病扼殺在搖籃狀態,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啊。所以,從現在起開始“強身健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