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與緊張相關

趙教授介紹,胃潰瘍,又叫消化性潰瘍,包括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醫學界最初認為,此病是病人自己的胃酸消化自己的組織造成的。后來發現病人的迷走神經調控有問題,再后來發現是胃黏膜保護功能減弱。而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這些年來醫學界認為最重要的胃潰瘍致病因素。此外,太多的辣椒和抽煙,對胃黏膜都有刺激。尤其是在吃飯、喝酒的時候抽煙,煙堿、焦油和尼古丁對胃黏膜的危害比對氣管的危害還要大。
胃潰瘍與情緒、壓力和變化有關
據趙教授介紹,60年代以前,有醫生給病人做完胃部的外科手術后,插了一根漏管在病人的胃上,定期把胃鏡放進病人的胃里觀察病情,結果發現:病人胃黏膜上血液的供應與情緒有關。當病人感到憤怒時,胃黏膜就會充血;而病人憂郁時,胃黏膜上就會缺血,這些變化是通過肉眼就能看到的。這是最早發現胃潰瘍與情緒有關的研究。情緒影響了胃黏膜的功能狀態,削弱了胃黏膜的保護層。
從60年代至80年代,研究人員不斷發現,一些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會對人的胃部造成刺激。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傘兵訓練季節結束后,患胃潰瘍的比平時高出4倍。說明了緊張、壓力和焦慮對胃潰瘍的發生有影響。于是,研究人員開始用“人在一定時間內經受的生活改變”作為指標,來衡量人的應激,應激指的是迫使人必須做出改變的壓力。結果發現,半年之內或頭一年經歷過較多應激性生活事件的人比普通人有更多患病的機會,尤其是胃潰瘍。這些應激既包括像結婚、升遷、搬家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喜事,也包括像受懲罰、丟錢、生重病、親人死亡這些消極的生活事件。它們都使人被迫做出改變,因此都對人的軀體構成一定消極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胃潰瘍也與人們的職業有關系。那些需要不停地適應新的變化的工種,如駕駛員、警察、管理者、記者、急診科醫生等患胃潰瘍的比例更大。臨床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比飲食不規律對胃所造成的影響要大得多,因為前者需要人不停地調動情緒,情緒的改變直接影響了胃部功能的改變。
那么,除了壓力與情緒因素外,還有哪些心理因素影響了人們的胃部功能呢?
胃潰瘍與性格、家庭有關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那些性格內向、壓抑、易緊張、好克制的人,在遇到壓力時不容易排解情緒,卻更多地依靠抽煙、喝酒來緩解緊張,更容易出問題。
趙教授提供了一個臨床中遇到的病例: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學教授,被請去做某著名IT公司的經理,他本人其實并不情愿做這個工作,只好勉為其難。當年終要核算時,他連續工作,沒有好好休息,結果胃部潰瘍處血管大面積爆裂,導致胃部大出血,也就是急性胃出血,幾乎性命不保。
病人為什么會有這種性格呢?趙教授說,這通常與他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有人研究患有心身疾病的人的家庭情況,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不太愛玩兒,不太表露內心體驗,溝通不太直截了當,情緒表達不明朗,又相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從來不向別人提要求,他們通常都是“特乖,特有孝心的”人。這可以稱為是“黏乎乎”的家庭。還有一種“工具性”家庭,談起事情來呆板、機械、就事論事、不帶感情色彩,也容易導致胃潰瘍、甲亢、高血壓、神經性皮炎等心身疾病。
胃潰瘍的最新治療
據了解,以前對胃潰瘍病人的治療是通過外部手術切胃來進行的?,F在是切掉胃的一部分,再選擇性地切掉一部分迷走神經,因為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的不平衡也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
趙教授說,他現在在做急診時,會請消化內鏡科醫生幫忙,從腸道、食道伸進胃鏡,查看胃部何處出血,進行局部放藥,這比外部手術的效果要好得多。建議人們每年查一次胃鏡,做好預防工作。
目前,醫學界對胃潰瘍的發生機制有一個共識,普遍認為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會影響人體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統功能,而神經、內分泌、免疫機制的改變會直接引起人體器官發生器質性改變。因此,胃潰瘍病人平時應注意心理健康,以預防和抵制病情的發生、發展。
心理醫生常用認知療法來幫助潰瘍病人重新看待生活中的壓力。壓力作為一種客觀刺激,最終將變成一種動力,還是變成一種負性刺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對壓力的認識。認知療法能夠幫助人們化壓力為動力,將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從而減少對機體的危害。
